close

2015-01-16 02:13:49 聯合報 林左裕/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

十五日發布的全國都市地價指數,與半年前比較,上漲了四點二五%,六都及十六個縣巿均呈上升趨勢。

弔詭的是,同期台北市中古屋房價指數跌幅五%;且相較於前年,去年的房屋法拍件數,台北市及台中市已觸底回升;而同時期,全台有超過一六○萬戶無使用、不出租及不出售的「空閒住宅」或「囤房」。

又根據統計,全台閒置、非公用國有土地,高達八萬三千公頃,其中閒置或低度利用的建築用地有八千多公頃,其中在台北市就超過五二○公頃;而經地方政府藉土地徵收後標出的土地,由私部門持有的數量更難以估計。

超額供給下價格卻上漲、以及住宅成品滯銷下跌,但土地原料成本持續上漲的亂象,不僅是經濟學上的矛盾,也使購屋者及投資者霧裡看花,政府更是缺乏整體住房政策的配套措施。

都市地價指數,每半年公布一次,訪查三二五個鄉鎮市區的住宅、商業及工業三區的都市土地交易實價,每區又訪查高、中、低價位的樣本點,再應用公式編列成指數。抽樣及編列技術看似合理,但其中隱含了幾項問題及應用時的風險,讀者及施政者宜深入了解。

首先,是指數抽樣的樣本,為有交易的實價,包括政府對民間土地徵收後,以最高價得標者為計價基準,這種以少數交易價格,代表所有土地的「市價比較法」的技術,常有偏離其「基本價值」(如租金收益)的情形,且是「落後指標」。

又在近幾年次貸風暴後,寬鬆貨幣低利率政策、低稅負成本及奢侈稅限制下,惜售的情形嚴重,房市供給減少導致「價漲量縮」,但最近一年已漸轉為「價跌量縮」,投資者支撐不住的現象,由法拍量漸增可見一斑。

其次,是未交易的土地,因低利率及低稅負等低持有成本,而使地主有繼續持有的動機,而不願認賠出售,此類的價格跌幅,即無法像股市交易般計入公式中,也因此使都市土地長期呈現上漲的趨勢。

而都市衰退的地區,因交易停滯也無法察覺其地價下跌的幅度,如台中市中區廿多年前與台北地王並列,但現在租金則不到高峰時的一成,在指數中竟付諸闕如,也令使用者對政府有刻意在地價上「報喜不報憂」的疑慮。

第三,成本雖然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,但最終決定價格的,還是市場的供需。在目前全台有一百多萬戶空屋的情況下,持續升高但有參考疑慮的地價指數,是否能與未來房價續漲,畫上等號,值得進一步探討。

舉例而言,由台灣飛大陸城市,可直飛或經香港澳門轉機,其中油料成本為轉機較貴,但票價卻是直飛較高,原因即為直飛的需求較高。因此,在應用地價指數時,仍應持保守態度,更應正視目前房市超額供給的問題。

最後,政府在標售土地時,應檢討最高價得標的策略,儘管供需為決定價格之關鍵,但成本仍為極重要因素,未來若能加上「公共租屋」的提供,為得標的參考指標,不僅能減緩因土地成本而墊高房價的問題,也能順勢解決公共租屋供給不足的問題,值得政府未來修正參考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順發房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